关于国脚韦世豪转会分成的争议再度成为国内足坛热议的焦点,有知情人士透露,在韦世豪的多次转会中,其青训母队鲁能足校的分成比例和追讨速度“比球员本人签合同还积极”,甚至被调侃“一毛没拿少”,这一现象引发了谈球吧官网业内对青训补偿机制合理性的广泛讨论。
根据国际足联(FIFA)的规定,球员在23岁前完成转会时,其青训机构有权获得一定比例的培养补偿,中国足协也沿用了这一规则,要求职业俱乐部在引进年轻球员时需向原青训单位支付费用,实际操作中,青训分成的执行往往因俱乐部财务问题、转会纠纷等原因被拖欠或忽视。
鲁能足校作为国内最成功的青训基地之一,培养了包括韦世豪在内的大批国脚级球员,据内部人士透露,鲁能足校对青训分成的追讨“极其严格”,甚至会在球员转会尚未完全敲定时就启动分成谈判流程。“有些俱乐部连转会费都没付清,鲁能的分成账单已经发过来了。”一位匿名经纪人表示。
韦世豪的职业生涯辗转多支球队,从葡萄牙留洋回归后,先后效力于上海海港、北京国安、广州恒大(现广州队)和武汉三镇等俱乐部,几乎每一次转会,鲁能足校都会依据其青训身份提出分成要求。
2017年,韦世豪从葡萄牙莱雄伊什转会上海海港时,鲁能足校就因分成问题与海港俱乐部产生分歧,海港支付了约200万元的青训补偿款,2019年,韦世豪加盟广州恒大,鲁能足校再次通过足协仲裁程序追讨分成,金额据传超过300万元。
“韦世豪自己可能都没那么快签合同,但鲁能的分成通知绝对第一时间到账。”一位参与过相关转会的业内人士调侃道,尽管球员本人并未公开回应此事,但多名经纪人证实,鲁能足校对分成的追讨“堪称行业标杆”,甚至被其他青训机构效仿。
对于鲁能足校的做法,业内意见两极分化,支持者认为,青训机构投入巨大,严格追讨分成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手段。“如果所有青训机构都能像鲁能一样较真,中国足球的青训生态会健康很多。”一位青训教练表示。
但反对者则指出,鲁能足校的“强势”可能加剧俱乐部负担。“现在中超球队普遍资金紧张,动辄几百万的分成会让很多俱乐部对年轻球员望而却步。”某中超俱乐部高管坦言,也有声音认为,鲁能足校的分成比例过高,甚至超过了国际惯例的5%标准。
争议背后,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补偿机制的不完善,国内缺乏统一的分成标准和执行监督,导致俱乐部与青训机构之间的纠纷频发,足协虽多次强调青训补偿的重要性,但具体落实仍依赖各方协商。
专家建议,足协应尽快出台细则,明确分成比例、支付时限和争议解决流程,可借鉴欧洲经验,建立“青训补偿基金”,由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,避免俱乐部与青训单位的直接冲突。
值得注意的是,韦世豪本人在这场分成争议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,作为球员,他既无法决定转会费分配,也难以干预青训机构的追讨行为,有队友透露,韦世豪私下曾表达过无奈:“踢球的人只想好好比赛,但这些事总绕不开。”
尽管如此,韦世豪的案例仍为年轻球员敲响警钟——在选择青训机构或签订职业合同时,需提前了解分成条款,避免未来陷入纠纷。
韦世豪转会分成的争议,暴露出中国足球在青训权益保护与职业化运作之间的深层矛盾,鲁能足校的“积极追讨”既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,也反映了行业规则的缺失,唯有通过制度完善和多方协作,才能实现青训机构、俱乐部和球员的三赢局面。